女人的钱是最好赚的,亘古不变的一句话。
日化用品行业的潜力目前还是十分的巨大。受到社会的影响,就连十几岁的高中生都已经有了保养的意识。社会发展的历程,日化产品已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中国
日化用品正进入空前的繁荣期,2010年,仅中国
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就达800亿元,中国内地现有
化妆品企业4000多家,现有年销售额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化妆品企业10多家,这样的市场吸引了众多产业巨头试图到日化产业中分一杯羹。
受政策眷顾
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最早对外放开的产业之一,世界的日化巨头已把中国日化行业作为其市场战略版图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外资日化企业悄然登陆中国,对本土的日化企业带来强烈的冲击。
根据中国快速消费品网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本土日化行业却被跨国公司逐渐拉大了差距,国外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目前已超过70.0%,占据的销售份额超过90.0%。一些曾经名噪一时的
本土日化品牌纷纷成为外资企业的囊中之物,有的被“圈养”,有的被永久雪藏。
以化妆品为例,目前,中国的化妆品企业在产品专利和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都受制于国际日化巨头。目前一线城市的化妆品的专柜当中,已经很难找到国货的踪影,曾经被外资收购的一些国产的化妆品品牌,也已经悉数的退出历史舞台,国产化妆品的行业几乎已经面临全线覆没。
而面对这样的竞争局面,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保护和促进本土日化产品的市场。去年5月,国家科技部等15个部委联合成立全国高科技日化产业化委员会,宣布将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联手推进中国日用化工品产业整合和科技创新,培育在高科技支撑下的日化产业集群。
高利润的诱惑
日化产品在利润方面非常高,若扣除广告成本,厂家可获得的利润率高达30%~40%,
专业线产品的利润率更高。如此丰厚的利润,引得欧莱雅、资生堂、宝洁、联合利华等洋品牌纷至沓来,国货、合资和洋名牌三分天下。
正因如此,其他行业巨头为了寻找新利润增长点而争相进入日化也成为一种趋势。2004年五粮液集团进入日化业,同年,娃哈哈也跨界进入
日化业。而云南白药牙膏2004年上市到营收达到1亿元,2011年,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额超过11亿元,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达到10%。而在牙膏产品取得成功后,云南白药2011年又推出了“养元青”洗发水。而外国化妆品公司、药品企业、快速消费品进入国内日化业是3大主流。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美容业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中小型公司不得不退出市场,一些中小型公司不得不接受被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命运。中国
日化行业在蕴含着巨大潜力和市场份额的同时,也面临着群雄并起竞争不断的“乱世”。
投机心态要不得
近几年,除了可口可乐在国外推出与旗下各品牌汽水口味相对应的润唇膏之外,国内知名企业进军日化的集体冲动也一直没有间断。
著名管理咨询专家王传才对媒体表示,中国日化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投机的产物,是刚刚被国际巨头唤起的一个朝阳性产业,必然存在暴利。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也公开表示,与饮料相类似,日化产品也属快速消费品,“对我们来说操作起来应该相对容易些。”药企的通道则更为便利。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日化产品的设备与药企设备通用,而且,与一款药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研发费用,以及长达三五年的临床试验相比,日化行业可谓是成本低廉、回报快速。
但结果是否如人所愿呢?有媒体从五粮液集团得知,普什互美日化有限公司已经注销,日化品早在两三年前就已不再生产。近五年来,白酒行业利润普遍增长了3倍。
王传才表示,对于很多国内企业而言,
日化像是一个备用的金库和短线投资,企业一旦有更大的利润吸引,日化业务就会被废弃。
营销专家王新业对媒体表示,跨界做日化,像云南白药、同仁堂等这样能最终牢牢占住一席之地的是少数,像云南白药牙膏累计销量额过6亿元的收成,更是凤毛麟角。原因在于药妆这一细分领域,过去三年国内年增长率保持在10%-20%,是新开辟的战场,而且本土医药
品牌有着不可复制的优势。但就整个大
日化而言,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做跨界经营,在渠道和品牌关联度上都存在风险。
对于跨界做
化妆品这件事,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日化企业发展到今天,品牌的概念也正在逐渐的凸现出来。行业竞争,更多是依托品牌。物价的上涨,那些靠打价格战的企业举步维艰。所以想要在日化行业长远的站住脚,品牌的塑造很重要。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