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先生今年64岁,从1999年1月担任该职位至今,再有半个月的时间,包含其在内的整个上市公司高管团队任期将满,面临换届。11月19日,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在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公开喊话:“三月份开始,面对平安的无理和压力,激发我只有把上市公司业务做得更好,三季度比上半年好,会越来越好,这是我一贯对待压力的定海神针,请股东放心 !” 这时,正值平安集团入主上海家化的一周年,究竟遭受了平安集团怎样的“无理和压力”,目前暂不知晓。
环亚科技留影
正文:11月26日,一篇名为《家化“教父”葛文耀微博炮轰平安背后》的文章引起了证券市场的轰动。各家投资财经类的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和评论。这篇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以下简称《炮轰》)说:“11月19日,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在新浪微博上公开指责平安。于是上海家化与平安创新资本(全称“深圳市平安创新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之间的矛盾浮出水面”。
葛老爷子是怎样“炮轰”平安的?文章引用了@葛文耀的微博文字:“你收购的是集团,只是间接拥有上市公司27.5%的股份,我这董事长代表广大股东利益”。“3月份开始,面对平安的无理和压力,激发我只有把上市公司业务做得更好……”
11月27日,《上海证券报》以《上海家化不满新股东,董事长葛文耀炮轰平安》为题跟进事态发展。文章披露:“也许是受上海家化与平安矛盾公开化拖累,上海家化昨日早盘一度跳水,最终下跌2.50%,报收46.8元,自11月2日的高位53元的累计跌幅已达11.70%”。
股市市场原来竟如此脆弱?坊间对股市的敏感有段子戏谑:看一眼脸红,哼一声心动,摸一下消魂。葛老爷子打了个喷嚏,犹如油锅里溅水,股市立马就给出脸色来。可见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市场之间的不同首先是感官上的刺激。稍有动静便风声鹤唳。
当然这也要看是谁。以中国日化产业为标签的上市企业并非上海家化一家。大家熟知的有索芙特和两面针。不妨做个假定,倘若梁国坚先生在微博上同样喊一嗓子是否会引起同样的效应,恐怕就要见仁见智了。理由很简单:上海家化是当下中国本土日化企业的老大。其次,多年来上海家化的股市业绩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没被平安收购之前)。再者,2011年上海家化被平安收购的变故,无论对证券市场还是对化妆品行业都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新闻。时隔不到一年双方出现芥蒂,引发围观的至少有两拨人:一是股票市场和上市企业阵营;二就是化妆品行业市场的产业群体。
不难看出,上述文章和评论多来自于前者。化妆品行业反映如何?纵观当下最活跃的大众舆论资讯载体,向以连吃盆火锅鱼头啃盘鸭脖子都要拍个照在微博上炫一炫的化妆品行业,除了个别媒体网站对来自金融证券业的资讯文章做了转载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反应。
这是颇有趣的。
细心观察,会发现不同对象的不同动静:
A、之前业内有传闻,那些那些企业在琢磨上市。即便有,这些企业的老板一般不在微博上斗嘴耍贫(私下里或许潜水观察)。老板不发声,员工无从谈起;
B、个别行业媒体转载文章仅限于自家网站,明显是在低调处理。动静大了恐怕引起葛老爷子误会;一点没动静又有点不象媒体。唱红还是唱黑,不好拿捏;
C、营销“专家”(包括曾一度四处鼓噪本土企业境外上市话题的)大师部落几乎集体失声,直观揣测可能是此类话题没有什么可以炫晒的噱头。聚焦此类事件至少还要琢磨股市动态,查看和比较营收数据,要亮出观点看法还得结合实体产业的市场业绩作以分析。都是些干巴枯燥正襟危坐的活儿,显然不如峰会论坛走场拉风。甚至不如秀火锅鱼头鸭脖子吸引眼球。
那么,化妆品行业应该如何看待家化微辞平安的事件?
杂家不玩股票不懂股市也不敢乱喷资本市场的事儿。但多少知道一点实体企业与证券市场关系的小常识。关注事件的角度主要聚焦在实体企业的“上海家化”身上。思考的焦点是在企业的主体产业和非主体产业的关系上。
实体企业与上市公司有何不同?无须赘言,这是两个博弈游戏性质完全不同的经营个体。所谓主体产业和非主体产业,对企业而言,即是何为主何为次的关系。以引发争执的“上海家化”为例,企业的存在实际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做佰草集、美加净和六神花露水等产品的上海家化集团公司,是实体企业;一个是在股票市场上游戏博弈的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中国平安100%收购的是前者。葛文耀先生担任被收购后的上海家化集团总经理。可以理解为是收购方平安公司聘用的CEO。是职业经理人。前者占后者27.5%的股份,虽然是第一大股东但不是100%。作为上市公司的“上海家化”,葛先生是董事长。(如图表)
上海家化十大股东持股数
关系有点绕,但不难理解。两个“上海家化”虽然有资产关系,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两家独立的企业。因此在新浪微博中葛文耀先生说平安:“你收购的是集团,只是间接拥有上市公司27.5%的股份,我这董事长代表广大股东利益”。道出的就是两家不同性质的企业关系。
但《炮轰》一文在分析葛董“炮轰”平安的原由时,却并非如此简单。文章剥茧抽丝般地陈述了引发葛董微辞平安的三个原因:
(1)葛董曾经心仪收购的天津海鸥手表企业被控股家化集团的平安信托给否定了;
(2)平安信托入主家化后试图出售家化集团的财产,其中包括家化大厦。因为前者“当初承诺的投资还没进来”,现在却“先要卖家化的资产”。不但引起家化集团高管的警觉,也惊动了上海有关政府部门;
(3)董事席位之争。平安入主家化时,公司公告中声称“平安创新资本暂无改变上海家化现任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管理人员的计划”。但现在平安不但要另外派一名董事,还要指定一名独立董事。
文章强调指出:在上述三个原因中,葛董收购手表企业被否定是最大的心结。事件的看点果真在这里么?作为中国日化产业的老大为了一款手表而辗转反侧,总觉得哪儿有些拧巴。这正是杂家所思考的主体产业和非主体产业的关系所在。
在此之前,有关上海家化话题的文字杂家有两篇拙文:一篇是《本土化妆品一线品牌是否有点找不着北?》,码字于2011年初。另一篇《论本土化妆品一线品牌“中场转弯”之怪象》则在时隔整整一年后码出的。两篇拙文基本是姐妹篇。主题内容并非以家化为主。主旨是在思考本土化妆品一线品牌为什么总是出现“中场转弯”现象。——不是卖了就是蔫儿了。其中,化妆品企业忙于上市也是反思的焦点。
上海家化易主中国平安,化妆品业内有人庆幸“总算没有卖给老外”。品牌还是中国的。产业还是中国的。杂家以为问题恐怕未必有那么乐观。
作为实体企业的上海家化,主体产业也罢非主体产业也罢,看上去都是一个企业的。但是由于上海家化在当下中国本土化妆品产业群体中拥有领头羊的地位,这个主体产业的概念不应被狭隘的理解为仅是上海的一家企业所有。而是负有牵引中国化妆品产业机车动力引擎的义务。从这个意义上着眼,“上海家化”只是一个符号。“上海家化”也好“北京家化”也罢,谁是老大谁都负有这个义务。谁都不能逃避这个义务。无论主观动机如何,如果在事实结果上卸空了这个责任无疑是企业的格局境界真实显现。持此观点决不是上纲上线也不是无厘头的卖萌,事实上,当外资品牌每年从中国市场上轻轻松松的拿走上百亿的销售业绩,而本土化妆品一线品牌企业往往在不到人家三分之一的份儿上就调头乱窜,这对负有老大的本土化妆品产业一线企业如何思考自己的产业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关于上海家化出嫁平安,杂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上海家化嫁平安是缺钱吗?显然不是。回望一年前,葛老爷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上海家化不能大踏步地发展多归咎于企业体制。《炮轰》一文引用葛董在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态度同样有所印证:“我们家化给国家干预三次,每次都差点死掉。国企现行管理体制不改革的话,国企的状况会越来越差”。那么上海家化嫁平安是为了出逃原有体制吗?看上去是的。但问题是往哪类企业体制出逃呢?出逃一个旧体制对家化的发展追求是什么?这是核心问题。
从葛董对“每次都差点死掉”的国家三次干预感慨上看,所谓企业体制问题显然指的是实体企业的上海家化。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出逃旧体制显然是为了甩开膀子大干实体产业。但是从《炮轰》一文披露上海家化出嫁平安前选择婆家时的几条“铁律”上看,似乎并无此显著的用意——
“葛文耀第一句话,外资基金不要。第二句,化妆品行业的产业投资者不要”。第三条是“不要财务投资者”。三项“铁律”中的前后两项权且不论,葛文耀先生指名道姓的指出不要“化妆品行业的产业投资者”,这就令人费解了。
当然,不要“化妆品行业的产业投资者”并不意味着葛董不注重发展实体企业的上海家化。但是在外行看来,把生产雪花膏和花露水的上海家化集团100%的卖给以保险金融为主体产业的中国平安,是指望那些擅长博弈投保和理赔概率的保险专家们指挥佰草集大战资生堂么?这显然是有些匪夷所思的。
《炮轰》一文引用一位前中国平安员话说:“平安买断非金融类企业,从来不是为了持有”。并例举了平安收购许继集团后打包卖给国家电网一出一进净赚超过30亿元的案例。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是文章作者的危言耸听。但是企业的转让不是儿童下跳跳棋,可以悔棋从来。100%的收购意味着什么?老板换了。(除非有什么特殊的约定和企业收购规则)一个企业除了老板不能换之外,其他都可以换。把企业打包再卖在法律上那是铁板钉钉可以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着眼,CEO也好总经理也罢,换谁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儿。没有什么好谈的。
其次,就上市公司的“上海家化”而言,间接拥有股份也好直接股权也罢,第一大股东是有发言权分量的。除非你能把其它九个股东联合在一起跟他对着干,或者干脆再把它重新收购回来,否则这个董事长不能随心所欲地收购手表企业,在法理上也是没有毛病可挑的。
视线聚焦到这里,你会蓦然发现,眼下以CEO葛文耀先生为操盘手的上海家化和以董事长葛文耀先生为操盘手的“上海家化”,究竟哪是主体产业哪是非主体产业呢?
包括《上海证券报》在内的媒体载文均指出:双方的纷争不会就此结束。两个上海家化产生的分歧或难避免。各种推测都有。随着与平安矛盾的公开化,上海家化未来高管团队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平安毕竟为第一大股东。再有半个月的时间,包含葛文耀在内的整个上海家化高管团队任期将满,面临换届。“不排除平安将推动董事会调整,甚至有可能在上海家化安插一个CEO”。
家化与平安内部纷争的谁胜谁负不是我们要是追索的;各种推测的事态演变也不是本文热衷预判的。本文的思考焦点在于:本土化妆品产业群体将如何看?
两年前,本土G8品牌之一M公司当家人H老大告知企业有上市的规划,问有何看法。杂家当下答曰有三:(A)外行的感觉是:实业企业10年前寻求上市是为了圈钱,10年后上市,谁圈谁的钱恐怕要两说了。(B)进入规模运营状态的本土一线企业缺钱吗?不缺钱,上市的目的为了什么?(C)欧莱雅资生堂等洋鬼子品牌在中国市场每年拿走上百亿的业绩没有一分钱来自股市,都是一瓶一瓶卖出来的。
杂家是葛文耀先生的忠实粉丝。葛董其中的一贴文字令杂家感慨不已:
葛文耀微博截图
2004年家化才4.4亿。而小护士早于一年前卖掉了。4.4个亿对当下的深圳丽斯达公司而言,那是5年前的单品牌市场业绩记录。记得当年股市正火的时候N多人鼓动丽斯达公司上市而不为李志达所动。杂家曾问何故,答曰有二:(A)实业企业做资本市场必须建立在实体业绩过硬的盘子上。换言之,实体业绩过硬了去图谋上市为什么?(B)做资本市场未必非要上市。大约15年前的这个说法至今依然在杂家的脑海里回旋,意味深长挥之不去。
马云说:生意人有钱就赚;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负有社会责任。显而易见,界定企业家的标准不在企业的规模而在是否能肩负起社会责任。对本土化妆品一线品牌而言,卖给洋品牌和在股票市场上找业绩,应该都是不同形式的“中场转弯”。殊途同归。本土化妆品产业何时逃出“中场转弯”的宿命魔咒,这对本土化妆品产业投资人和从业者应是个使命性的命题。
“十年清妃未酬志,一朝佰草集大成”。佰草集出街那一年,鄙人深深的为葛董对本土化妆品产业做出的贡献所折服。中国民族产业的化妆品再也不是3元5元城乡结合部的低档货了。佰草集无疑是中国本土化妆品含金量优质的一个品牌。但是,一个百年老店熬出一个含金品牌居功至伟,而一个含金品牌要熬成百年品牌,如果没有至少200年老店的支撑。这块金子无疑也会有随历史消弭的可能……葛董和平安之间的芥蒂,是否会对上海家化这家百年老店有所殃及,相信这是关心和关注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的所有从业者,难以淡然处之的。
杂家与家化集团的一位高管在私下里交流时态度鲜明:中国化妆品产业需要上海家化这面旗帜。我们衷心的希望双方能以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复兴为重,从长计议。大和为贵。中国化妆品产业的从业者拜托了。
上海家化任重道远。
(完)
本文刊载于《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新浪财经》、《中国化妆品》、《中国美妆》,以及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潮流阁科技|360化妆品网|潮流阁商城|潮流街|手机版| 360化妆品论坛 ( 粤ICP备05017281号-1 )
GMT+8, 2024-12-27 10:47 , Processed in 0.0238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