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丹兰的品牌故事有两个版本。我把它们分别叫做李贵辉版和坊里版。
李贵辉版,也就是“官方版”。1991年,祖籍广东梅州的印尼侨裔李贵辉(香港籍),和法国著名的绿丹兰品牌的第七世传人彭道尔合作,把法国的绿丹兰品牌和绿丹兰文化引进中国。“朋友 富贵 天长地久”,是绿丹兰的企业理念。
坊里版,顾名思义,百姓版,和“三天半版”一个意思。1990年,祖籍广东梅州的印尼侨裔、青年商人李贵辉,和法国的一家卖弹性硬蛋白的原料公司的销售工程师Jarris合作,李买Jarris的弹性硬蛋白(5万RMB每公斤),对方为他编造了李贵辉版绿丹兰故事,并在法国注册了绿丹兰商标。
1991年上半年,李贵辉结识了杭州电冰箱厂的副总沈力群,两人一拍即合,一个美丽的计划于是付之行动了。李贵辉在恒福路租下两栋大楼,名其为绿丹兰大厦,作为绿丹兰集团的办公地点。在从化太平镇租了5000平方的厂房,从他自己,老婆,女儿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注册了“辉丽花宝”的工厂。在央视投入了约100万的广告,作为品牌的开路先锋。广告语:“国际名牌——绿丹兰”。同期的竞争品牌有,雅斯兰黛,南源永芳,宝洁。
这三板斧一挥,李贵辉的钱基本上没有了,基层和中层的各类人才也没有。怎么办呢?不怕,有沈力群。
上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前,其实在江浙沪一带,各地政府已经纷纷卷入到开发区热,合资热的浪潮中了。李贵辉以青年华侨企业家的身份,携国际名牌绿丹兰之利器,要和内地日化企业合个资,然后,新生的合资企业要贷个款,向合资单位借人才,那自然是一路绿灯。——这就是军师沈力群对绿丹兰的两大贡献之一。
这里的第一个冤大头是百年民族企业谢馥春。记得Jarris和李贵辉一行到谢馥春考察时,扬州市副市长相陪,他们每到一个厂,该厂上上下下,可谓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奉若神明。作为Jarris专业翻译的我,都收到了好几份大礼,价值相当于我六年的工资,呵呵,李贵辉当年的排场可想而知。
产品出来了,怎么定价?怎么卖?到哪里卖?卖给谁?不怕,不是有沈力群么?
那时,中国大地已经历10来年改革,供销社已经变为供销大楼,在供销社之外,还有百货大楼,五交化,商业大厦,二轻大楼,等等。沈力群通过其冰箱厂老总的阅历,找来另一个后来成为绿丹兰核心人物之一的蒋楠。
蒋楠,武汉人,据说此前是武汉百货大楼的副总经理。蒋楠进入绿丹兰后,确定以省为单位,成立25个省级绿丹兰分公司,在各省,市,县的商业性的所谓大楼里,设置绿丹兰专柜。并以绿丹兰专柜的整体形象输出,招募加盟店。当时的日化界,哪有这么先进的品牌推广模式?绿丹兰所向披靡,一路凯歌,现在想来,是必然的。品牌,渠道,形象,造势宣传,价格,借力扩张,绿丹兰都做到了极致。
作为企业领路人的李贵辉,不说别人,我那时对他的敬仰,那真是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1993年,由于国营或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体制弊病,一方面,僵化的商场制度,和商户所处的竞争行业的灵活变通要求,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暂时的繁荣,令商场各级领导飘飘然,不但不思进取,反而向商户索贿赂、拿好处、卡货款、要回扣,贪得无厌。李贵辉的核心决策班子决定,在以后的五年里,自建销售网络。这就是“千家专卖店”,"千家美容院”计划。
这个宏图大计怎么实施呢?北京久文,一家了不起的策划公司,计出如下:
绿丹兰出资26%,绿丹兰当地分公司出资25%,加盟商出资49%,分公司以货物出资,分公司不是都欠着总公司的货款不?那你以投资冲抵对总公司的欠款。绿丹兰那26%的钱那里来?还是货款。出厂价有65%的毛利,所以绿丹兰实际投资不到10%,那么,这10%的投资哪里来?李贵辉有招:第一招,欠供应商的,一般账期名义上3个月,实际6个月以上。第二招,找代加工厂,然后通过拖欠加工费,以缓冲资金压力,同时,还节省物流成本。
久文的这个计划几近完美。但是,这个计划当然没有成功。不然,历史要重写了。
这个计划失败的原因在于:
第一,绿丹兰的过度跨行业扩张。
李贵辉越是没钱,越要快速扩张,结果是,越是快速扩张,越是没钱。茶酒,香精,服装,都是败笔,都是骗局。
第二,完美的背后是荒谬。
分公司的欠款,那就是分公司老总的自留地。不用还,没想过还,那是分公司老总们认为当然的。绿丹兰一直援用低标准工资,大家跟着公司一起打拼,现在公司发了,大家还只图你那点工资?不是天天说“朋友 富贵 天长地久”么?这个计划,要让分公司老总把已经吃到嘴里的,又吐出来,而且没有相应的补偿,首先,他们就不干,就抵制。明着不敢唱反调,就消极对待,老总都这样了,那还能开拓个什么来?
供应商低进高出,为了做绿丹兰这样的大主顾的生意,投入和服务已经不易。被绿丹兰长期拖欠货款,造成实。际利润缩水,怎么办?他就降低质量,提高单价,大不了给采购和会计行贿再花钱,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
同样,代加工厂用私自出货,造假的手段应对绿丹兰的拖欠。
到了1996年,以郑百文为代表的百货商场走向没落。丝宝,李贵辉的舅子梁亮胜克隆绿丹兰的一个作品,把经营公司移师武汉,借鉴当时三株,红桃K的经验,把渠道重心往新兴的超市渠道转移,另闯了一个天地,重起了一番生面。。
其后,渠道的没落,资金链的断裂,人才的流失,大厦倾覆。李贵辉也走向了另一条不归路。可叹可惜!
太史公叹息陈胜吴广:“起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也是李贵辉和他的绿丹兰的写照。
2011.04.05
潮流阁科技|360化妆品网|潮流阁商城|潮流街|手机版| 360化妆品论坛 ( 粤ICP备05017281号-1 )
GMT+8, 2024-12-23 23:29 , Processed in 0.01829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