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等,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如此看来,无论在何种经济情况下,彩妆依然是美丽产业中的常青树。
步步紧逼,环环相扣
在国内,彩妆品牌基本上是美宝莲的天下,而真正在国内市场上兴起的时间,国内彩妆企业还是比较短,谈不上成熟。目前,国内彩妆市场也是鱼龙混杂,纷繁多杂,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后,很多彩妆品牌还来不及发展壮大便夭折。毕竟,彩妆产品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并不是简单的几种颜色的拼凑。同时,因为其直接作用于人的皮肤,与皮肤粘在一起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对此,彩妆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是非常之高。
尽管前有拦路虎——美宝莲,但国内彩妆企业仍然不甘落后,不愿意放弃高利润的产业,把美宝莲品牌作为发展目标,步步紧逼,环环相扣进行一系列动作,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彩妆品牌,如雅美姿、巧迪、色彩地带等,其中雅美姿在2008年在渠道成熟的基础上打造品牌形象,并取得了良好地效果。而巧迪,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彩妆品牌之一,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稳健的彩妆之路,并在全国拥有专柜和直营店已经超过4000家,逐渐把品牌渗透到消费者心目中。
在彩妆领域,由于市场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国产彩妆品牌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应努力开拓营销渠道。受到外资彩妆品牌的影响,国产彩妆品牌在产品技术、管理、营销方面毫无优势可言,发展道路极其艰辛。但作战兵法中常说,避敌之锋芒,攻其之薄弱,只要国产彩妆品牌冷静思考,对市场做出正确评估,还是能在市场中站得住脚,成为强势品牌也为时不晚。所谓的发展需要时机,发展更需要智慧,这也是赐予国产彩妆最好的鼓励。
两高一低:门槛高、成本高、销售量低
在国内彩妆市场,美宝莲作为彩妆标杆,不仅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推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其产品价格更是覆盖了各个层次的消费者,同时,新产品层出不穷,使得国产彩妆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尽管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众多彩妆品牌,如卡姿兰、色彩地带、巧迪尚惠以及雅美姿等至少五十多个优秀品牌,但他们大多受限于美宝莲,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国产彩妆品牌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渐分争市场份额。
目前,摆在国内彩妆企业面前的是两高一低,即门槛高、成本高、销售量低。门槛高在于有一个彩妆标杆——美宝莲,国产彩妆品牌在价格定位上受到拘束,低于美宝莲的话,几乎就是无利润可言,而高于或等同于美宝莲,似乎与市场脱节,因为价格比美宝莲高的品牌还有欧莱雅、露华浓、欧泊莱、羽西,更高端还有CD、雅丝兰黛等。由此可知,国内彩妆企业目前无法与他们抗衡。
但是,国内彩妆企业可以通过找差异化,提升价格,但差异化之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同时,在市场推广方面,国内彩妆企业还需要花费不少广告费用来宣传,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了解这个差异化,从而接受高价位。而事实上,国内彩妆企业要抽出大部分费用是不太可能,原因在于国内彩妆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并不雄厚,再花上几年时间来培育市场,相信目前能真正做到这一步的国内彩妆企业为数甚少。
另外成本高是相对于膏霜和洗化产品。做终端彩妆时,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有终端形象柜来展示产品,如果没有形象柜,就很难卖出一个好价格,况且跟街边地摊货无异,这无形中增加了彩妆企业的成本。其次,彩妆的销售往往都需要专业人员来导购,甚至还得提供体验式的服务,以吸引消费者。
最后,销售量低。其实在这里所说的销售量低并不是彩妆整体的销售量低,而是具体到单个品牌。很明显,在购买膏霜类产品,通常都会以使用效果更佳等方式说服消费者买一整套产品,消费者也容易接受,连带销售比较容易,但彩妆产品却要难很多。由于彩妆大品牌优势太强势,有点品牌意识的消费者通常都会去购买美宝莲、欧莱雅等品牌。这些种种因素都将导致彩妆产品销售量比较低。
而这两高一低,即门槛高、成本高、销售量低,正是国内彩妆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还需要国内彩妆企业认真看清方向,找到好出路,既然彩妆是美丽产业中的常青树,那么,国内彩妆企业终有一日将会取得突破。
潮流阁科技|360化妆品网|潮流阁商城|潮流街|手机版| 360化妆品论坛 ( 粤ICP备05017281号-1 )
GMT+8, 2024-12-23 22:05 , Processed in 0.0240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