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商务中心  请 登录   免费注册

lcyvip01

女     -

个性签名:该用户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泼皮营销常耍的泼皮歪论

已有 579 次阅读 2014-3-12 17:16 | 泼皮营销 , 歪论 , 谬论 腾讯微博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美妆微博  

  一言难尽的“泼皮现象”

  查遍辞海,歪论一词无解。

  歪论不同于谬论、怪论或悖论。后者皆有理论出处可查。比如:康托尔悖论和被罗素推演的1+1=3谬论以及被数理逻辑学界用于求证的“蕴含怪论”等等,多属于哲学和逻辑学中的一门学科。但现实中人们针对某种现象和说法使用“歪论”一词时,其中又沾染了谬论怪论和悖论的直白成分。例如惊闻遐迩的“轮奸不叫轮奸,叫轮流发生性关系”,就被国人普遍认定是歪论。用大俗话说,歪论多指没理找理没词找词的耍赖。

  干嘛要没理找理?其中的成分就复杂了。象《水浒传》中的泼皮牛二,身上没钱却要硬缠住青面兽杨志不放:“我要你这口刀”。杨志道:“俺不与你”。牛二道:“你好男子,剁我一刀”。正经人就晕菜了:这TM都哪跟哪儿?显而易见,遭遇没理找理,首先面对的是无理,随后是无奈。你还可能面对无知无畏的无宗无类,肆无忌惮的无稽之谈。乃至目空一切的语无伦次。这或许就是歪论的无解所在。

  说到泼皮,人们惯以泛指“泼皮牛二”类的地痞无赖。其实客观涵义上的泼皮并非是些目不识丁穷途末路的破落户。正如《红楼梦》中放高利贷的倪二和鲁迅先生笔下“摇身一变,化为泼皮”的三十年代市侩文人(《华盖集·通讯》)。后者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钱花也不缺钱赚,惟独偏好混淆是非鸟乱撺哄。现实中二者与人们的关系不同在于:地痞无赖多带着破罐子破摔无理取闹的样儿,正经人离得远些便也无碍。而贴着斯文标签的专家学者耍起泼皮来,普罗大众常常难辩真假。决非上纲上线,此类人发起的瞽言惑众对文明社会颠倒是非的负面污染不可小觑。

  东莞扫黄,荡涤污垢,立刻有人跳出来喊叫“东莞挺住”“东莞不哭”。细观之下就有不少冠以学者头衔的专家在其中摇旗呐喊。有趣的是,无论心理学者社会学者还是性学学者,他们多不约而同地以农民工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生理需求无处宣泄为理据,以此论证妓女市场的应运而生是“人性”需求的必然。然而接触过东莞娱乐场所的都清楚,在那座城池里休闲消遣的消费水准,别说农民工,就是让收入不菲的公司白领自掏腰包去“宣泄”,多数也会望之却步。显而易见强力扫黄与断了东莞农民工“宣泄”后路的说法是八竿子挨不着的生拉硬扯。但异见坚持者转而会辩称:就算黄色消费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那些来消费的腐败者也是你体制造成的。要扫黄得先扫体制弊端。不能拿着小姐们当替罪羊。且慢!学者们论述事物可不是泼妇们拌嘴哦?!究竟是农民工受了性憋屈还是体制弊端养活了东莞的窑子市场,你得有个准儿哦?!由此你不免会联想起网上的段子:你跟专家讲理论,他跟你讲现实;你跟他讲现实,他跟你讲故事;你跟他讲故事,他跟你讲事故……这些头顶着专家学者光环高呼“东莞不哭”的家伙们究竟想说啥,想抨击啥,常常连她自己都在不自觉中就一溜斜歪地找不着调了。于是你能够想到的就是两个字:泼皮。

  专家学者中有泼皮市侩,并非是时下的产物。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的笔下就被批的体无完肤。此后台湾作家柏杨对泼皮文人劣根性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研究发现,不论是地痞牛二的泼皮还是“东莞不哭”的学者,他们的行为诉求和论述主张都有着显著的共性:A、是非观上的缺失底线;B、观点诉求的逻辑混乱,C、专业知识的缺乏常理。

  由此说“泼皮现象”一言难尽,难就难在凡此种种杂乱无章地交织为一体,让你难以用正常的思维触角探寻其宣扬主张的意识脉络。假如他旗帜鲜明地放出一个悖论来,你能够目标清晰地扣住主题与之探究讨论。但是泼皮的歪论和行为多是一锅杂烩汤,不只是你不明就里,连他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来劲时跟癫痫抽风似的,谁都按不住。倘若你较真从逻辑常理,专业常识,是非观标准等层面上逐一去与其理论出子丑寅卯,保不齐你会沦为冗长啰嗦的孤鸿寡鹄。

  充斥在企业营销策划中的种种“泼皮式”歪论同样如此。他们在信誓旦旦中荒腔走板,在离题万里中海阔天空。不时地冒出类如“东莞挺住”的骇人之语以展示其不容置疑的与众不同,让你立时遁入“秀才碰着兵有理说不清”的境地。毫无疑问,被各种歪论支撑的企业经营行为能表现出怎样的品位格调,就可以想象了。

  人们常说“歪嘴的和尚没正《经》”。而与之对应的思考却是:什么样的和尚入什么样的庙门。企业也是如此。一个能视“泼皮式”策划为人才的企业,他们奉行的生意经格调能有多高是不言而喻的。有言道高雅有高雅者的座右铭,平庸有平庸者的通行证。那么平庸企业有哪些常耍的泼皮歪论?本文淘选出几个大家皆有所耳闻的主张,供分飨:

  一、存在就是合理的

  某厂家操盘手执意说服老板出面膜产品。有声音提议是否有必要论证一下面膜产品的市场饱和度。他应对说这恰恰证明了面膜产品的市场空间之大。当有人告知业内有数据资讯预估:当下行业市场内的面膜社会库存大约在30亿张以上,而理论上的面膜消费女性群体充其量也就3个亿时,他会用“存在就是合理的”来反驳和自证。

  显而易见,“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话被赋予了“泼皮”性,是常常在一些所谓营销策划专家们理屈词穷时使用的杀手锏。其实在他的面前有N个答案。比如:别说30亿,即便3000亿也不是问题。因为我的面膜与市场上的3000亿张面膜不是一码事。此面膜乃非彼面膜。产品的市场机会和营销界面是完全不同的。现实中极少出现此类反应,正是源于他不具备这种底气。跟风模仿,平庸无奇。稍加试问便瞠目结舌。事实上但凡推出“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张盾牌,几乎很少再会出现其他的答案了。这在本土营销界中屡见不鲜。

  不妨抽冷子做个调查,水货专家们十有八九地未必知道“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出自何处。

  这句出自黑格尔的一个哲学论题,原本的学术释义并非现代白话中存在与合理的直白意思。其中的“存在”和“合理”学术定义属于晦涩艰僻的古希腊哲学中的抽象概念,而不是作为认定某种主张的支持定义。对此话题在学界的讨论已经很多,我们无须再旁征博引地予以论证。而现实中这句话被用烂,恰恰是源于一些不知哲学定义与市井白话间差异的泼皮专家们以讹传讹的恶果。但藉此足以看出:将一句本来充满智慧的哲学名言变成了一个什么脏东西都能往里扔的垃圾桶,恰恰印证了“泼皮式”行为的无知无畏特征。

  倘若非要以直白的字面释义做理解,那么大多“存在即合理的”现象无疑就会变得荒诞不经起来。例如作为中国古代供王松贵族们使用的奴隶宦官,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吗?如若是,你何尝不去愉快地步其后尘阉割净身呢?

  二、只讲结果,不讲过程

  时常聆听老板们在讲述当年创业时的某个经历时,神情是那样的绘声绘色丝丝入扣。那一刻的前因后果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其中的惊心动魄不蒂于化险为夷的惊险戏剧。说得听者无不为之啧啧称赞自叹佛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啊”。故事结束,老板感叹在企业走向成功路径中,最刻骨铭心的要点,真真切切地是:“细节决定成败”。

  然而在转脸接待应聘者的洽谈中,三句话没说,他就会大手一挥:“过程就别说了,就说结果吧”!弄的对方灰头土脸不知所措。

  这类现象多出现在企业的两个情形中:一是老板与员工(上级对下级)谈话;二是在交流思路或讨论策略的过程中。这种情形常常会出现拧巴的效应,同是一个人,只要角色转换,出现的态度就天壤之别。

  社会竞争的压力,导致人们的沟通交流总是匆匆而急促。总想一步到位地知其然,大多没有耐着性子问其所以然,就像面对一个异性,期望一秒钟就上手。似乎都患上了世纪末情绪综合征。事实上一个人,一件事,真正令我们感动的通常都是那些细腻的过程。过程中有智慧,有毅力,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品格。逻辑常理证明:没有过程,不可能有结果。换言之,即便是一个恶果,应该关注的恰恰正是它的酿造过程。相反,没有过程的结论,很多时候会让人们生疑。

  三、叫好不叫座

  从句式上品读,这句话就附着有典型的逻辑悖论色彩。

  你想,都叫好了,为啥就不叫座呢?岂不是怪事?如果说被叫好的东西不叫座,它直接反证的是:那叫座的一定不会被叫好。于是进而推论:被叫好的,都是怎样的一种好?叫座的又都是什么层次的“座儿”?反之,叫好的都是哪一类层次的叫好者?叫座的又都是哪一类层次的叫“座”人?

  在企业内主张这个观点的,大多来自于对产品研发的争论。一方说要新产品一定要体现出差异化,一方就会说产异化的产品好是好,但“叫好不叫座”。杂家见证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场景:企业讨论会上,主张不要差异化跟着大潮走的一方引用鲁迅的话说:世界上原本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而另一方则用原话反证:做企业为什么常常会感到竞争的压力?原因就在于:世界上原本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由此不难看出观点主张的逻辑混乱,专业理论的常识匮乏是此类歪论的突出特征。但在平庸企业内的现实是:持“叫好不叫座”的往往占上风。

  四、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九年前,上海滩某家日化公司一夜之间创建了十三个品牌事业部,呼啦啦招募了十三个个品牌总监。十三支品牌队伍的代表集合在行业展会大门口齐刷刷地列队喊口号,那气势实可谓神鬼走避。当人们将信将疑这一大摊子怎么玩转时,老板故弄玄虚地表态:蛇有蛇道鼠有鼠路。各有各的选择。有道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没过两年,十三个品牌事业部还剩下3个。再转年做起了“妆业连锁”。打掉中间环节全国取消代理商,号称要做3000家零售控股托拉斯。正当业界期待这次大手笔的“选择”乐观其成时,一转脸他们又选择上了电视购物。老板每天亲自在微博上拼命转发“某某省卫视几点档买1送3外加会员积分”云云,看似很活跃。当电视购物被电子商务挤到夜间的鬼点广告时段后,这位仁兄转而又跳上了淘宝商城频频大晒他的出货量。这个典型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企业案例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外人不得其解。但是自从他决定“打掉中间商”的那一刻起,行业的主流渠道就果断不带他玩了。有业界朋友对他这几年的“选择”历程做了一个比喻:人,是从树上进化到地面上的;而这位仁兄则从地面一步一步地窜到了树梢上去。这个怪异的“返祖”案例给业界留下了一个真真实实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教科书般的例证。

  五、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这里有个标准的问题。首先是合适谁。合适你,你是谁?你是最好的吗?好,跟谁比?标准在哪里?好与最好之间,差异在哪里?

  一个人骑车远行,1小时10公里;换了汽车,1小时能跑100公里;坐高铁是300公里;乘飞机轻轻松松翻十倍:上千公里。人还是那个人,不一样的载体不一样的结果。试问哪个更合适他?

  乘飞机是快,钱从哪里来?有钱乘飞机,那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公司报销要够那个级别;私人掏腰包要有那个实力。即便那钱是偷盗来的,小偷也不是轻易地手到擒来。在公司白领、私营老板和小偷之间,哪个最适合你?

  于是就有反证:合适你的是最好的,那就意味着不合适你的就不是最好的。在公司白领和老板之间你选谁?选了公司白领就意味着老板对你是不适合的吗?不合适的是否就不是最好的?换言之,如果老板是最好的,是否意味着最好的也就不一定是合适你的?继而推论,最好的就不一定是适合你的。因此最适合你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这样的结论你认可吗?

  六、挣钱是王道

  这个主张的翻版如同“笑贫不笑娼”。

  企业里出现这句话,大多是在讨论“是跟风模仿还是走创新谋求发展”的对立中。特别在本土营销界异常流行“不创新等死,创新则是死得快”。在这种观点面前好像这是一个没有出路的世界。于是只有一条路:挣钱是王道,英雄不问出处。

  这类观点的出笼,往往打着“人要现实一点”的旗号去抵御创新的主张。其实它本身就忽视了自己给予的一个反证:你跟风,老的旧的差的坏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跟。那么你要跟的必然是新的好的或者是又新又好的。因而结论是,你跟风的对象,要么是好的,要么是新的。要么是又好又新的。如果说创新的东西都死得快,那你还跟谁呢?这显然是悖论。

  香港凤凰卫视吴小莉在访问文化部长蔡武是问及:从十年前的《超女》到《中国好声音》《爸爸哪儿去了》,这些综艺节目都是从国外抄袭来的山寨货。中国的文化产业何时能建立起自己的原创市场。立即有不少“挣钱是王道”的声音起来反对。冷静之下你会发现,那些唱反调的声音连一个基本的诉求都没弄清楚——人家的问题说的是:拥有5000年东方文化积淀的中国,我们的原创在哪里?先说原创,还没轮着说到创新呢。

  综上所述:专业知识的缺乏常理,观点诉求的逻辑混乱,是非观上的缺失底线,是平庸营销滋生泼皮歪论的常态温床。而泼皮歪论的无解,常常表现于目空一切的语无伦次和肆无忌惮的无稽之谈。近悉,某大学金融系大一新生作军训,题目是:把卫生巾卖给男生。至于男生如何使用,不是要关心的,只是要卖给他。老师的培训教材同样早已味同嚼蜡——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类似现象居然被他们自封为“销售精英训练营”。这足以显现出平庸营销无知无畏的无宗无类。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有段大家熟知的名言:数学使人精细;逻辑使人清晰……泼皮歪论有时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四处贩卖,除其本身的行为怪戾之外,围观者的好事起哄给它们提供了人来疯的勇气支撑。正如旁若无人地撒泼耍赖的泼皮牛二,非是他有何了得的功夫。无疑,围观者的趣味层次是助力这些三教九流拉风耍酷的胆魄之一。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三教九流,见怪不怪。我们讨论事物的乱象,宗旨意在凡事须有标准,处事须有底线。世事可误己不可误人。尤其冠以专家学者的大师们赖以混饭吃的歪理邪说,害人不浅。正如“东莞现象”,无论以怎样的理由都难以为那类腐烂社会的粪坑作辩解。抓小偷,说是社会环境造成的;砸窑子,也说是社会体制造成的。那《感动中国》里的许多人物也出自在这个社会的环境中和体制下,你咋不为他们呐喊呢?由此可见,缺失了是非观讨论任何事物,得出的一切结论都会失去它的价值。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换一个
匿名  登录 | 立即注册